綜合新聞

                                  【農民日報】從“治理”到“適應”,重新認識鹽堿地的價值

                                  文章來源: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發布時間:2022-07-29    |    【放大】 【縮小】  |  【打印】 【關閉

                                  山東東營市河口區小麥測產現場,該地塊去年經過土壤改良后,今年作物顆粒飽滿?!『鷺湮摹」﹫D

                                  吉林省大安市境內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自然景觀?!⊥踔敬骸z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3團種植的鹽地堿蓬?!√镩L彥 供圖

                                    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而言,半干旱半濕潤區的鹽堿地從來都不是“無用之地”,而是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端穩“中國飯碗”,綜合利用鹽堿地是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一塊重要“拼圖”。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小麥測產現場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去年中度鹽堿土壤改良后,先后種植小麥、大豆,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對照組小麥畝產為265.48公斤/畝,改良示范田小麥畝產為444.97公斤/畝?!苯衲?月11日,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將這條消息配上改良對照圖片分享到朋友圈,隔著手機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興奮。

                                    同樣興奮的還有河北海興縣高灣鎮前貸莊村的村民?!靶←滎A計畝產530多公斤,這么高的產量我們這里從沒有過!”村民們奔走相告。由北京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培育的耐鹽堿雜交小麥“京麥6號”,具有抗旱節水的特征,適應性和穩產性較強,相比普通小麥品種增產超過35%。耐鹽堿雜交小麥的應用,將大幅提升濱海鹽堿地糧食增產潛力。

                                    土壤鹽堿化被認為是全球范圍內威脅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和可持續性的最重要問題之一。鹽堿化土壤是土地“頑疾”,但在水資源有保證的情況下,通過科學治理、改良,“只長鹽蓬草,不長棉和糧”的鹽堿地能轉變為耕地,轉化為生產力。這是被過去治理鹽堿地的歷史所證明的,也正在被今天綜合利用鹽堿地的新實踐不斷豐富著。

                                    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而言,半干旱半濕潤區的鹽堿地從來都不是“無用之地”,而是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端穩“中國飯碗”,綜合利用鹽堿地是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一塊重要“拼圖”。

                                  潛力有多大?

                                    我國還有5億畝鹽堿地資源有生產潛力。鹽堿地經改造后,糧食生產潛力不可小覷,“鹽土農業”前景看好。

                                    全球鹽堿地的分布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球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鹽堿地,包括已利用的鹽堿化耕地、鹽堿荒草地和干旱區鹽漠土地約有9913萬公頃(約合15億畝),面積居世界第三。

                                    據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李保國介紹,我國的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及濱海地區在內的17個省區。據最新測算,我國還有5億畝的鹽堿地資源有生產潛力可挖,這包括2億畝的鹽堿化耕地;近3億畝的鹽堿荒地,當中具備轉化為耕地進行開發利用的潛力能占到近1/10.新時代下,按照“大農業”“大食物觀”的新理念,綜合利用好這5億畝鹽堿地不可小覷!

                                    鹽堿地的開發利用潛力,不僅僅體現在面積上。改造后的鹽堿地能變成優質的耕地,糧食生產能力劇增。

                                    黃淮海平原歷史上是我國鹽堿地的重災區。而地處河北邯鄲市東北部太行山東麓海河平原的曲周縣,更是有名的“老堿窩”。上世紀70年代,應當時的邯鄲地委請求,石元春、辛德惠帶領的原北京農業大學鹽堿土改良研究組進駐曲周縣北部鹽堿地中心的張莊村,建立了治堿實驗站,開始了“改土治堿,造福曲周”的事業。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黃淮海平原季風氣候帶區域水鹽運動規律和“工程生態設計方法”,建立了鹽漬化障礙因素綜合治理工程配套體系,到1988年,完成了曲周北部28萬畝鹽堿地綜合治理的任務。

                                    石元春在《戰役記》的《出奇兵戰績喜人,靠科學鎮住老堿》一章中這樣回憶1974年綜合治理的戰況:這年春天,科研人員利用一分干渠和支漳河來水,對曲周試驗區和“400畝地”又進行了一次大水春灌和補充壓鹽,同時狠抓麥田保苗、春耙追肥等農田管理措施,當年糧食即獲得豐收。老鄉們說,“在祖祖輩輩都不長莊稼的老堿地上,長出了可好的麥子”。有資料顯示,1972年,張莊村糧食畝產量只有79公斤。到了1978年,糧食畝產量達到500公斤,結束了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

                                    讓不長莊稼的鹽堿地能產糧只是第一步,還要實現多產糧、產好糧。

                                    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的倡導下,依托中國科學院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由科技部、中科院聯合相關省市,啟動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針對鹽堿荒地和中低產田,重點突破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主要解決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堿荒地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問題。

                                    “歷經5年時間,示范工程帶動了區域中低產區糧食增產增效,夯實了我國糧食安全基礎。累計實現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5億元,節水43億立方米,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薄安澈<Z倉科技示范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小京說到。

                                    如今,鹽堿地上不只能產糧食,科研工作者因地制宜,還發展了耐鹽堿中草藥、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的種植,在更大的廣度上挖掘著鹽堿地的農業生產潛力。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解釋說,鹽堿土很難種植一般的農作物,但卻適宜諸如鹽角草、鹽地堿蓬、高堿蓬、野榆錢菠菜和紅葉藜等一類的鹽生植物生長。目前,我國有425種左右鹽生植物可以在鹽堿地生長,新疆鑒定出315種。

                                    在新疆克拉瑪依小拐鄉新墾鹽堿荒地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們近年來進行了生物改良為主的綜合試驗。通過第一、二年種植鹽地堿蓬,第三年種植細齒草木樨培肥,第四年種植棉花的種植模式,依靠耐鹽堿植物的生長發育改良土壤結構及吸收土壤中的鹽堿成分,實現土壤脫鹽,從而使鹽堿地變成可種植經濟作物的優質地。

                                    田長彥表示,在水資源匱乏的西部干旱區,利用鹽生植物耐鹽吸鹽特性,開展鹽堿土生物改良及鹽生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鹽土農業,進行鹽生鮮菜、鹽基生物炭、鹽生植物保健油品的開發等,在利用鹽生植物改良鹽堿土的同時,形成一條完整的鹽土農業產業之路,對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治理難在哪兒?

                                    鹽堿地的具體成因和表現千差萬別,治理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反復性,特別是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越來越帶有普遍性。

                                    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治理難度也不小。其根源就像曲周的老百姓所說的,“堿是天生的,鹽是地長的”,無法完完全全去掉。治理鹽堿地的關鍵就在于協調水和鹽的關系,即業內所稱的“把握水鹽運動規律”。

                                    李保國解釋,鹽堿地的土壤里含有過多的易溶性鹽類或交換性鈉離子。他用手中的花盆打比方:“長期向盆內澆水,如果花盆沒有底部的排水孔,時間一長,水中的鹽分就會沉積在土壤,逐漸暴露在表層?!痹谝欢〞r間內,如果蒸發蒸騰帶到表層的鹽分多于入滲淋洗帶走的鹽分,土壤就處于“積鹽”狀態;反之,則處于“脫鹽”狀態。這就是俗話所說的“鹽隨水來,鹽隨水走”。

                                    李保國給記者展開了一張世界鹽堿地分布圖,從中可以清晰看到,絕大部分鹽堿地都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這些地區降雨少,蒸發量大,更容易形成鹽堿地。

                                    盡管鹽堿地的形成機制基本一致,但是否會造成土壤的鹽堿化,其類型和程度如何,除了主要受控于氣候、地理、水流等條件所決定的水鹽運動規律的影響,也與后期灌溉排水條件和農業技術措施、耕作管理有關。這意味著鹽堿地的具體成因紛繁復雜、分布類型千差萬別,客觀上也加大了鹽堿地治理的難度。

                                    在人們的印象里,我國東北地區有著廣袤的黑土帶,“筷子插土里都能發芽”。但正是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中間,除去濱海地區,鹽堿地也有500多萬公頃。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志春研究員介紹,東北地區鹽堿地集中在松嫩平原和西遼河平原,包括了鹽堿荒地、鹽堿化草地、鹽堿化耕地以及鹽堿濕地等不同類型。

                                    位于大、小興安嶺與長白山脈及松遼分水嶺之間的松嫩平原為世界典型蘇打鹽堿地分布區之一。不同于其他鹽堿地,蘇打鹽堿地的土壤具有成土母質含鹽量高、地下水埋深較淺、地勢低洼、氣候干旱與蒸發強烈等特點,土壤高堿化度決定了其改良難度大,而且非常依賴可持續的降堿排鹽措施。

                                    在松嫩平原,老百姓有一種說法,“一步三換土”,意思是邁一步,土壤的境況就會發生變化。這句話道出了不同鹽堿化程度鹽堿土壤鑲嵌分布、相伴共存的特點,在一大片輕度的鹽堿地里面,有中度的,也有部分重度的;重度鹽堿地中也有中、輕度的,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較大的土壤鹽堿空間變異對土壤改良和農業利用影響很大,限制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東北土壤的鹽堿化雖令人擔憂,但有利的條件是這一區域水資源相對豐富,在建好旱能灌、澇能排的灌排工程后,有可觀的開發利用潛力。

                                    與東北地區鹽堿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區鹽堿地。

                                    西北地區分布著我國面積最廣的鹽堿地。一部分包括內蒙古的河套灌區、寧夏銀川灌區、甘肅河西走廊、新疆準噶爾盆地等,土壤含鹽量高、積鹽層厚、鹽分組成復雜。另一部分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成片分布面積很大,土壤含鹽量高,地表往往形成厚硬的鹽結殼。

                                    新疆的鹽堿地面積約占我國鹽堿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據田長彥介紹,在長期實踐中,新疆采取“以水壓鹽”大灌大排的方法取得了顯著效果。但這條路越走越窄,因為新疆降雨量稀少,農業水資源日益匱乏,“大洗大灌”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在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的前提下已無更多的水資源可用于洗鹽。

                                    鹽堿地治理不僅要面對其成因多樣帶來的復雜性,還面臨著長期性和反復性。

                                    田長彥在分析新疆地區鹽堿地的成因時提到,多年來,新墾荒地的分布多在灌區邊緣,大部分開墾的是重鹽堿土;而新墾地土地未精平細整,灌水不均勻,造成低處積水,也容易高處積鹽。據2006年和2013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利用遙感技術的調查顯示,新疆的耕地總體表現出中、輕度鹽堿化耕地顯著增加,耕地鹽堿化危害嚴峻,次生鹽漬化嚴重的特點,阻礙了新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不止在新疆。去年第八個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產力”,這將土壤鹽漬化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

                                    據介紹,全世界現有灌溉土地中,約有一半由于灌排體系管理運行不到位,使地下水水位抬高、鹽分在耕層逐漸積累,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問題。李保國提醒:“對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我們同樣應該警惕,特別是防止現有的耕地、干旱地區的灌區變成鹽堿地,避免一邊治理鹽堿地和土壤鹽堿化,一邊又產生新的鹽堿地?!?/p>

                                  發力點有哪些?

                                    多部門聯合,多學科合作,以工程措施為基礎,輔以農學、化學、生物改良等措施,特別是要在選育耐鹽堿作物上取得更多突破。

                                    鹽堿地治理難度大,決定了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協同推進、多學科交叉合作。

                                    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業科技大會戰就是1973年開始的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由當時的國家科委、農業部、水利部和林業部等部門共同主持,組織多所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聯合冀、魯、豫、蘇、皖五省和京、津兩市,開展了跨部門、跨行業、多專業、多學科的大型協同科技攻關,歷經20多年,成功實現了對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治理。

                                    2014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原農業部等10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強鹽堿地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通過加大鹽堿地治理支持力度、多部門資源整合等措施扎實推進鹽堿地治理,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等7項措施。

                                    鹽堿地治理和利用,灌排工程是基礎??萍疾吭凇笆濉薄笆奈濉逼陂g,先后部署實施了“新疆綠洲節水抑鹽灌排協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等一批關鍵項目。農業農村部自2020年起持續支持河北等8省(區)開展退化耕地治理試點,結合灌排設施建設,每年實施輕、中度鹽堿耕地治理試驗示范80萬畝,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多年來,我國的鹽堿地治理已經走出了一條以工程改良、化學改良、生物改良為主的路子,各鹽堿區都探索出了區域特色明顯的關鍵技術。例如,東北鹽堿地區的種稻洗鹽改堿技術、西北鹽堿區的膜下滴灌技術、濱海鹽堿區的“上覆下改”控鹽培肥技術、中北部鹽堿區的生物節水農藝技術、華北鹽堿區的有機培肥鹽斑改良技術等。

                                    正是在長期治理鹽堿地的過程中,隨著技術儲備的增加、實踐經驗的豐富,綜合利用鹽堿地的思路日漸清晰。其中,選育耐鹽堿作物是一個重要的發力點。

                                    在山東東營市,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自2015年批復成立起,就肩負著鹽堿地綜合治理的使命。在這片八成土壤都是鹽堿土的示范區里,一場綜合利用鹽堿地的“科技會戰”已經進行了多年,其中一項重要的探索就是“從治理鹽堿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睘榇?,示范區建成了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庫,搜集本地和國內外糧食、飼草、藥用植物、果蔬等鹽生作物種質資源1.5萬份。在灌排配套的示范基地種上了黑小麥、藜麥、大豆等耐鹽堿糧食作物和苜蓿、燕麥等耐鹽堿牧草。近年來,耐鹽堿作物的產量紀錄一再刷新:大豆畝產235公斤,馬鈴薯新品種畝產達4413公斤,紫花苜蓿干草畝產595.4公斤……

                                    在新疆阿克蘇、吉林白城等地,耐鹽堿油菜也鋪開了大片的金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主持的“北方一熟區耕地培肥與合理農作制”項目中,“利用耐鹽堿油菜修復與改良鹽堿地綜合技術”是標志性成果之一。2015年以來,傅廷棟聯合15家教學、科研單位,在鹽堿地上試種耐鹽堿的“華油雜62”“飼油2號”等油菜品種,能提供3-5噸/畝的鮮飼料,或者可轉化為綠肥,改良土壤,也可以收籽榨油。

                                    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相關科研機構對水稻在耐鹽堿性上的研究較多,棉花大部分品種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耐鹽性。在29種登記作物中,高粱、大麥(青稞)、向日葵、油菜、甘薯等作物的耐鹽堿、耐貧瘠性強,其品種在沿海灘涂、西北內陸、北方干旱等鹽堿地種植適應性好,受到當地農民歡迎?;ㄉ?、蘋果、葡萄等作物,通過合理栽培也可以在鹽堿地種植。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了解到,據初步統計,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等省市開展過耐鹽堿水稻品種鑒定,共篩選鑒定具有不同程度耐鹽性的水稻品種80多個。農業農村部2017年開設耐鹽堿水稻品種自主試驗,國家級特殊類型品種自主試驗已審定品種8個,今年審定了“鹽稻21號”“中科鹽4號”“南粳鹽1號”“旌7優42”等4個品種。

                                    今年6月6日,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176個小麥新品種中,就有“京麥188”“京麥189”“京麥12”“小偃60”等4個耐鹽堿小麥品種。這是耐鹽堿小麥品種首次通過國家審定,有利于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為增加大豆生產,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還會同全國農技中心,于今年在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和黃淮海濱海鹽堿地區開設2組國家抗鹽堿大豆品種統一試驗,設置5個抗鹽堿大豆模擬試驗點。目前已征集了來自35家單位的參試品種40個,努力在抗鹽堿大豆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突破。

                                  還要兼顧什么?

                                    因地制宜,分類改造,適度有序開發,走綜合利用與生態環保相結合的新道路。

                                    鹽堿地治理和綜合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牽涉技術、資金、資源等,生態因素也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分類改造鹽堿地”,這些關鍵性的表述正是基于生態保護的考慮。

                                    鹽堿地有其特定的生態系統。而且,除了原生的鹽堿地之外,部分鹽堿地的形成與地表植被覆蓋率下降、蒸發量加大有著直接的關系。

                                    王志春告訴記者,根據吉林白城的農民回憶,20世紀50-60年代鹽堿地面積還不大,鹽堿化程度也不重,白城地區生長的草能達一人高。到70-80年代,隨著農業活動的增加,鹽堿化程度逐漸加重。特別是過度的放牧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鹽堿化的發生。多年前,在東北地區有“春季放牧”傳統,春季的草剛剛“返青”就被過度啃食,牛羊將剛剛探出土壤的嫩草連根拔起,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護,導致草地發生退化與鹽堿化。整體來說,自然條件決定著鹽堿地的形成,而人類活動則導致土地鹽堿化程度更加劇烈。

                                    “對于鹽堿地要進行分類治理,尋求適合當地條件的方式?!蓖踔敬禾岢?,劃清荒地、草地的界限,對于鹽堿草地,要恢復成草地,不能因為開發利用將天然草地破壞;對于大規模的鹽堿荒地,要充分考慮資源的支撐條件,不能大規模地盲目開發?!坝行}堿地是客觀的存在,不能進行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盲目改良?!?/p>

                                    田長彥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坦言,受自然條件制約,西北地區鹽堿地開發利用難度大,甚至很大部分的鹽堿地不能進行開發,只能做適度性保護。

                                    李保國按鹽堿地的類型一一提出建議:對有較充沛降水的濱海鹽堿地和灘涂地開發,一定要科學論證、慎重有序。在東北地區,如果有外來的地表淡水資源,鹽堿地可以利用種植水稻進行改良利用,但應嚴禁開發地下水進行鹽堿地水稻種植。在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且已過度開發利用,就應優先保護區域脆弱自然鹽漬生態環境系統,以免發生短期的、小面積局部的改良利用,而帶來永久的、大面積的生態環境災難。

                                    李保國認為,要在淡水資源有保障且具有適當的排水條件下,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鹽堿地改良與利用技術與方式,開辟我國鹽堿地改良利用、產能提升和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新道路。

                                    隨著實踐的豐富,我們對鹽堿地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過去,在物質、技術條件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能在“農業荒漠”上改造出“米糧川”;如今,在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全面的技術保障下,也能建設好“生態糧倉”、守護好“中國飯碗”的后備資源。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91视频网站精品久久新推荐|越狱犯强奷漂亮人妻|亚洲欧洲另类图片综合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