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摩現場。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供圖
中新網吉林新聞7月30日電 (記者 郭佳)近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項目鹽堿地生態治理與高效利用大安示范區模式三“鹽堿化草地生產力提升與生態屏障構建模式”在白城市到保鎮召開了現場觀摩會。
吉林省林業與草原局林場和種苗處才國斌處長、白城市洮北區農業局田禮閣副局長、白城市洮北區草原站付憲茹書記、東北師范大學王德利教授、吉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徐安凱研究員、白城畜牧科學研究院魯英院長、賴憲明副院長、李景玉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王志春研究員、黃迎新研究員、楊帆研究員等領導和專家應邀參加了觀摩會,王德利擔任現場測產專家組組長。
該模式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馬紅媛研究員,對鹽堿化草地生產力提升與生態屏障構建模式的整體設計思路和目標進行了系統匯報,從“種源”(培育耐鹽堿優質羊草新品種)、“種植”(鹽堿地羊草高效種植技術)、“提質”(羊草生產力提升技術)和 “增效”(羊草草產品開發和利用技術)等方面介紹了相關工作進展和成果。
專家組聽取匯報后,實地考察了不同恢復技術的鹽堿化草地羊草植被恢復和生產力提升示范區,并進行了現場測產。測產結果表明,示范區開展的中重度退化草地 “羊草免耕秋播” 創新種植技術實施5年后羊草覆蓋度達80%以上,株高平均為85 cm,地上部鮮草重量為7.0t/hm2.干重為3.4 t/hm2.分蘗數為1222個/m2.抽穗個數為387個/m2;“羊草新品種+鹽堿改良劑+新種植技術”治理技術實施一年后,羊草的株高為70-80cm、地上部鮮草質量為5.4 t/hm2.干重為2.4 t/hm2.平均分蘗數為748個/m2.抽穗個數為61個/m2;而中重度退化草地自然對照區植物優勢物種為退化草原植物豬毛蒿,生物量鮮重僅為1.1 t/hm2.干重為0.43 t/hm2.
測產討論階段,專家組對示范區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才國斌和田禮閣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角度,強調了退化草地恢復對黑土地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性,高度評價了示范區修復方法的近自然性、生態性和高效性,并希望此方法能夠長期示范和大面積推廣,實現松嫩平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往日場景,并表示從省市草原管理角度盡全力支持此項工作的開展。付憲茹結合自己從事草原管理多年經歷,回顧了示范區改良前的春季白花花(鹽堿光板地),秋季黑乎乎(干枯豬毛蒿)的情形,認為經過修復后的草地有了質的改變,可以作為松嫩鹽堿化草地治理和植被恢復的樣板地,并表示草原站將全力配合圍欄、滅蝗和除鼠害等工作。王德利對示范區的階段進展進行了高度贊揚,并指出鹽堿化草地恢復關系到松嫩平原生態保護和草牧業發展的重大問題,認為示范區篩選的羊草新品系表現出了良好的耐鹽堿、高抽穗率、高結實率和高發芽率特性,認為示范區草地恢復工作從理論研究出發,找到了針對性的關鍵突破點,實現了核心技術突破和方法創新。
黑土會戰以來,在中重度退化草地開展的“羊草免耕秋播”技術和中重度鹽堿地 “羊草新品種+鹽堿改良劑+新種植技術”治理技術的進展順利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經過創新修復技術實施,原有以虎尾草、豬毛蒿等飼用價值低的植被演替為以羊草為優勢物種的草地,且物種多樣性顯著增加,出現了興安胡枝子、并頭黃芩、堿地風毛菊、粱等伴生物種,植被覆蓋度達到80%以上。隨著示范區恢復技術的大面積實施,示范內容也將再在草地的生產力、生物多樣性支撐功能和碳匯功能提升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