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項目鹽堿地生態治理與高效利用大安示范區草地模式“退化天然鹽堿草地生產力提升技術”現場測產會在吉林省大安市姜家甸草場舉行。
技術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正高級工程師楊昊諭詳細介紹雨季精準施肥、植物生長刺激素增效氮素吸收和根系活力提升養分高效吸收等技術的進展和成果。專家組聽取匯報后,實地考察了退化天然鹽堿草地生產力提升示范區,進行現場測產。測產結果表明,示范開展的退化天然鹽堿草地“雨季精準施肥”技術和“植物生長刺激素”技術實施當年,羊草生物量顯著增加,草地生產力顯著提升。
專家組對示范區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給予肯定,指出退化天然鹽堿草地恢復是松嫩平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方面,雨季精準施肥等技術快速實現了草地植被恢復和生產力提升,方法可操作性強、效果顯著,有利于大面積實施推廣。
中國科學院與吉林省共同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以來,東北地理所在大安、洮北、長嶺等地區針對不同土壤條件和草原類型同步開展了鹽堿化草地生產力提升與生態屏障構建模式技術示范與推廣,優質牧草植被恢復和生產力提升效果明顯,取得成效。(孟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