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嶺和松原分別傳來喜訊: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種“東生118”在長嶺覆沙改良鹽堿地塊取三點測產,平均畝產211.08公斤;在松原市前郭縣查干花鎮八家子村一塊中重度鹽堿地實地測產,畝產達到150.4公斤,高于2021年全國大豆平均畝產量130公斤。這說明,耐鹽堿、耐貧瘠的大豆新品種“東生118”,成為了促進吉林西部鹽堿地增收的“新星”。
我省西部有近400萬公頃的鹽堿地。廣袤的土地泛著白花、寸草難生,更別說種莊稼了。2015年,中科院東北地理所馮獻忠研究員帶領團隊到吉林西部鹽堿地進行實地考察,從此開始耐鹽堿大豆品種選育攻關。作為國內頂尖大豆育種專家,馮獻忠說:“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來源。同時,大豆餅粕也是飼養畜禽的優質蛋白飼料。但目前,我國85%的大豆需要進口,大豆緊缺成了我們迫在眉睫的問題。如何解決?一是增加單產,二是增加種植面積。為此,我們團隊啟動了耐鹽堿大豆的研究項目,力爭培育出高產耐鹽堿的品種?!?/p>
但是,讓貧瘠的鹽堿地生出“金豆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據馮獻忠介紹,為了培育出耐鹽堿的大豆新品種,團隊將2000多個大豆品種,種在中重度鹽堿土壤中?!澳芑钕聛淼闹挥惺畮讉€,我們以這些‘活下來’的品種作為耐鹽堿種質,配置組合,雜交,后代篩選鑒定,再到審定品種,整個周期正常需要10年?!?/p>
為縮短育種周期,馮獻忠團隊嘗試用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加速耐鹽堿大豆新品種的培育。他說:“用育種加速技術培育大豆新品種,1年能長5代,所以我們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別人10年能完成的事兒?!?021年,馮獻忠團隊選育的首個耐鹽堿大豆品種“東生118”通過審定。
今年,大豆花終于在鹽堿地盛開。捧著一把金燦燦的大豆,吉林省長發農業集團創始人魏健滿面笑容。長發集團在松原市前郭縣查干花鎮包下這片面積足有200多畝、酸堿值超過9的中重度鹽堿地,卻一直無法從中獲取收益?!拔覀円恢眹L試種玉米,但是沒有什么產量。去年嘗試著小面積種植‘東生118’,發現這個品種植株筆挺、籽粒飽滿,一搭眼就能看出這是個耐鹽堿的好品種?!蔽航≌f。
“東生118”只是科研院所針對我省西部地區培育耐鹽堿作物品種的代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相信在我省實施“雙千”工程的過程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耐鹽堿新品種涌現出來,一定會為我省西部地區開辟出一條綠色生態發展新路。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景洋 責編:鄒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