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在中國湖北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同步舉行,主題為“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珍愛濕地 守護未來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致辭。中國作為東道國組織了大會開幕式、部級高級別會議、中國濕地成就展、中國系列邊會,并正式通過了凝聚各方共識、展示全球意愿的《武漢宣言》。
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和相關科研人員應邀參加了大會開幕式,主辦和聯合承辦了“泥炭地保護恢復研究與我國濕地重要成果發布”、“國家重要濕地保護修復與管理”和“全球濕地遙感制圖與可持續發展”3場東道國系列活動,并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全程支撐了“大興安嶺濕地生態保護 ‘中國圖強濕地論壇’ ”活動。研究所科研人員還應邀參加了“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研討會”、“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與永續發展”、“濕地保護網絡論壇”、“小微濕地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寒地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保護與修復國際研討會”、“科技支撐濕地生態保護及國際履約”等10場系列邊會,學術報告19人次。
11月5-7日,大會開幕式期間,呂憲國研究員接受了中央電視臺和湖北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采訪,介紹了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年以來的主要成就,闡述了中國強調濕地的整體性和全方位保護,把保護的責任作為一項考核指標納入各級政府,這使得濕地保護成效顯著;中國先后成立了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濕地保護標準化委員會,從頂層上強化對濕地保護和修復的重視,支撐了中國濕地保護的科學需求,同時發布了多項濕地保護修復方面的國家行業標準;中國還是全球唯一進行了三次全國范圍濕地資源調查的國家,摸清了濕地資源家底和實際變化情況,為濕地保護提供了基礎數據;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在濕地保護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系統而科學的濕地管理,將是中國為全球提供的寶貴經驗。
11月8日-13日大會組織了20場次東道國活動。11月8日,東北地理所作為技術支持單位組織了“大興安嶺濕地生態保護‘中國圖強濕地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培武研究員、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劉忠新總工程師參加了現場會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李琰做了會議致辭,表達了國家濕地研究中心和東北地理所對全球濕地和大興安嶺濕地保護管理方面的重要貢獻,對邊會的召開表示了祝賀。研究所邀請了東北師范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專家進行了學術報告交流。武海濤副所長主持了論壇。?;菅芯繂T、王憲偉副研究員、高傳宇副研究員分別圍繞東北寒區人工濕地構建、大興安嶺多年凍土區泥炭地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火擾動下大興安嶺多年凍土區泥炭沼澤碳庫累積過程響應等開展了深入交流。
11月8日,武海濤研究員作為訪談嘉賓在“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研討會”上,就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和協同發展進行了觀點訪談和交流互動。劉波高級工程師在“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與永續發展”邊會上,介紹了基于標本信息的典型濕地植物判定技術。
11月9日,姜明作為黑龍江流域濕地保護網絡專家組組長,應邀在“濕地保護網絡論壇”邊會上,做了題為“黑龍江流域濕地保護網絡成效及進展”的發言,介紹了黑龍江流域濕地分布,指出濕地存在的問題和未來潛在變化,表概述了黑龍江流域濕地網絡于2019年成立后,協調統籌多方力量共同開展保護行動,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護濕地,穩步開展“雙碳”行動,積極構建中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在濕地資源保護、維護生態安全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未來會加強科技投入,建立濕地補償機制、推動國際合作、開展區域內外項目合作等。
11月10日,呂憲國在“小微濕地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邊會期間,分享了松嫩平原小微濕地基本特征與修復案例,探討了東北小微濕地形成原因、驅動機制及其多種生態功能,并建議從景觀尺度合理優化配置小微濕地,保障農林牧漁產業可持續及區域生態安全,促進三生融合的綜合協調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同日,呂憲國應邀還在“寒地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保護與修復國際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中國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退化鹽堿濕地恢復”的主旨報告。安雨副研究員在此寒地濕地邊會上,介紹了松嫩平原扁稈荊三棱群落恢復技術與應用的相關研究進展。
11月10日,東北地理所和中國林業出版社共同主辦了“泥炭地保護恢復研究與我國重要濕地成果發布”研討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做了會議致辭,表達了對邊會的召開和系列成果發布的祝賀,對長期以來對國家濕地保護管理作出的貢獻表示了感謝。姜明、武海濤、?;莘謩e主持了會議的專家訪談、學術報告等環節。姜明、于子成研究員圍繞中國泥炭地的變化及適應性管理策略、全球泥炭地碳動態等主題做特邀報告,系統介紹國內外泥炭地保護與恢復研究情況和主要進展,引起與會專家的熱議。成果發布階段,劉波、神祥金副研究員分別代表編寫組參加了《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生態學透視:濕地生態學》等我國濕地領域重要成果的新書揭幕儀式。國家濕地研究中心理事單位交流環節,王國棟副研究員介紹了國家濕地研究中心理事會的主要工作進展。
11月12日,武海濤應邀在“科技支撐濕地生態保護及國際履約論壇”上,做了題為“沼澤濕地近自然恢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的大會報告,并作為訪談嘉賓就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濕地保護與恢復開展了戰略研討。呂憲國在東北地理所聯合承辦的“國家重要濕地保護修復與管理”邊會上,做了題為“三江平原退化沼澤濕地恢復”的專題講座; 在國家重要濕地邊會上,《濕地科學》編輯王景對期刊進行了推介,并系統介紹了期刊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態勢,并就當前的關心濕地期刊發展問題進行了討論。
11月13日,在東北地理所聯合主辦的“全球濕地遙感制圖與可持續發展”邊會上,副所長王宗明研究員致辭并主持專題研討會,毛德華研究員做了題為“遙感大數據支撐下的全球濕地制圖”的學術報告。
大會期間,我所主辦和承辦的系列邊會活動被CCTV、國家林草局網站、中國網、科學網、中國綠色時報、長江日報、經濟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和轉載,得到濕地保護與恢復領域專家學者、相關管理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東北地理所作為我國專門從事濕地保護研究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始終圍繞濕地科學的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創建了我國沼澤濕地學科理論體系,系統開展全國沼澤資源調查和重要生態效益評估,揭示我國沼澤濕地形成與發育規律,首次實現了中高緯度濕地景觀格局重建。牽頭建立了國家濕地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際濕地研究聯盟、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中國分會等研究平臺。此次深度參與《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系列活動,充分體現了東北地理所在我國濕地保護領域中學術引領、研究平臺、咨詢智庫的戰略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