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員周道瑋及其研究團隊,在中科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的洮南圣一種植基地創建了“糧飼結合,一年二季,雙季雙優”種植模式,通過改良及高效利用低產風沙鹽堿旱田的技術,成功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贏”。
周道瑋團隊根據吉林西部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地表水、地下水的資源優勢,通過噴淋澆灌,創建了第1季種植冰麥,第2季種植燕麥草,糧飼結合,一年兩季的種植模式,一體化解決了土壤鹽堿和氣候干旱問題,并最大化利用氣候資源。
周道瑋介紹,該模式具體為第1季的3月末至4月初種植冰麥于結冰的耕地里。由于種植時間早,播種后噴淋澆灌,小麥植株快速遮蓋地表,避免地表風蝕。在此期間雜草喪失競爭力,無法正常生長,因此,麥田無須噴灑除草劑。通過減小風蝕保護了生態,又通過競爭優勢淘汰了雜草,保證了無農藥小麥的生產。冰麥收獲后,利用7至9月的水熱資源第2季種植燕麥草這種優質牧草。10月中上旬,燕麥草收獲時,部分成熟的籽粒落地發芽生長,形成覆蓋作物效應,整個冬季遮蓋地面,進一步減緩地表風蝕,增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用。
“第1季冰麥產量達每公頃4500到5500公斤,第2季燕麥草產量達每公頃7000到8000公斤,兩季產值3到4萬元?!敝艿垃|說。洮南圣一金地生物農業有限公司應用了“一年二季”的種植模式,現已形成了500公頃的規?;a。每公頃比傳統種植雜糧雜豆增收1.3到1.5萬元。
周道瑋表示,目前團隊正針對土壤耕層薄、貧瘠、保水保肥性能差、農藝需進一步完善等限制性因素探索解決途徑,使“糧飼結合、一年二季”種植模式進一步提質增效。(張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