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經濟日報】護好耕地“大熊貓”

                                  文章來源: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發布時間:2023-08-15    |    【放大】 【縮小】  |  【打印】 【關閉

                                    一場雷陣雨過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田野里的玉米愈發油亮挺拔。玉米株下,仍可看到一些散落的尚未完全腐爛的上一季秸稈碎段。

                                    “這就是我們近些年探索的、以秸稈覆蓋還田少耕免耕栽培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崩鏄淇h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這種耕作技術不僅增加了土壤有機質,還有效減輕了風蝕、水蝕對黑土地的影響。

                                    多年來,由于重用輕養、過量施用化肥等因素,我國黑土區的土壤有機質一度下降較快?!袄鏄淇h春天多風,一場大風就能把田地剝一層皮,雨水多了就容易沖走坡地的土壤有機質,黑土地變薄變瘦,可持續利用面臨挑戰?!蓖踬F滿說,2007年,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來梨樹縣做黑土地保護研究,在梨樹鎮高家村建立了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

                                    “那時,王貴滿想在合作社一塊225畝的‘破皮黃’地塊做保護性耕作試驗?!崩鏄淇h康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青魁說,那塊地當時土質貧瘠,就賭一把試試看了。

                                    按照王貴滿等技術人員的指導,那年秋天,楊青魁在收割玉米的同時,把秸稈粉碎鋪在地里,像是給黑土地蓋上了一層棉被;第二年春天耕種時,他不翻地、不起壟,開著免耕播種機在鋪滿秸稈的地里播種。起初,村里人也不理解,可是這樣耕種幾年后,楊青魁的這塊地變得松軟了,土壤含水量和有機質都增加了。

                                    “16年的保護性耕作,加上相應的農機作配套,‘破皮黃’地塊種植的玉米秸稈全都還田,黑土層厚度已由當時的四五厘米增加到現在的約40厘米?!睏钋嗫f。

                                    王貴滿表示,本地探索的秸稈覆蓋還田、少耕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了土壤擾動,有利于蓄水保墑、培肥土壤、減少侵蝕、改善土壤生物性狀、穩產高產、節本增效等,是黑土地保護的一種重要方案。擁有耕地總面積393.9萬畝的梨樹縣,如今已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達285萬畝,基本實現適宜推廣地塊全覆蓋。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黑土地保護對于該省糧食增產和生態安全意義重大。數據顯示,吉林省黑土地耕地面積9811.01萬畝,其中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7202.4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64%,貢獻了全省80%左右的糧食產量。

                                    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吉林省近年來不斷加強工作力度,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7月22日設立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在全國率先出臺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實施意見。近日發布的《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3—2035年)》(征求意見稿)提出,以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產能、促進黑土地資源永續利用為核心,堅持“種”“養”結合,全過程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說,2021年4月,吉林省政府會同中國科學院依托東北地理所率先啟動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經過兩年多的全力推進成效顯著。

                                    “2022年,吉林省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在全國處于較好水平?!奔质∩鷳B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旗威表示,將加快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奮力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顯著躍升,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吉林樣板。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91视频网站精品久久新推荐|越狱犯强奷漂亮人妻|亚洲欧洲另类图片综合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