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中國科技網】保護黑土地 科研人員組成“集團軍”

                                  文章來源: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發布時間:2023-09-08    |    【放大】 【縮小】  |  【打印】 【關閉

                                    科技日報記者?楊侖

                                    為解決東北地區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退化問題,來自中國科學院系統30余家研究所和院外80余個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了一支多專業匯聚、1400余人的“集團軍”,為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提供中國科學院的系統解決方案。

                                    9月7日,“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研討會”在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召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介紹,目前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三江模式”等模式示范推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核心示范8.71萬畝,輻射1.48億畝?!昂谕良Z倉”科技會戰產出的黑土地肥沃耕層構建與保育技術等45項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和省級農業農村廳等部門主推技術,示范面積近16.3萬畝,推廣近2.72億畝。

                                    記者從會上獲悉,科研人員針對三江平原黑土地保護面臨的低溫冷涼、土壤障礙嚴重、水資源安全壓力大、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研發并示范推廣“秸稈翻埋、深松減障、智能管控、水土優化”為內涵的“三江模式”。

                                    該模式通過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水土資源高效利用與優化配置、寒地水田地力提升與抗逆豐產模式、白漿土旱田障礙消減與地力提升模式、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模式的集成示范,為三江平原地區提供多尺度系統解決方案,實現綜合節水27%,農田退水氮磷凈化效率提升35%;形成白漿土全鏈條的障礙消減與地力提升技術體系,有效耕層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增產14%以上;闡明基于積溫梯度的寒地稻田秸稈還田腐解規律,實現水田增產12%以上。

                                    據介紹,科研人員拓展了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模式,以水旱田關鍵環節智能化生產技術為重心,結合規模農業智能管控平臺和手機APP內所構建的農作物本體與農業環境時空大數據,研發適用于不同農業生產環節的指導方案和功能模塊,完善關鍵環節智能化生產技術;研發示范了變量施肥技術體系,通過與北大荒農墾集團充分合作,在核心示范區減肥10%-20%,減藥5%-10%,增產4.8%-21%,大幅度提高了示范農場的農業智能化水平。

                                  責任編輯: 陳可軒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91视频网站精品久久新推荐|越狱犯强奷漂亮人妻|亚洲欧洲另类图片综合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