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碳儲量巨大,對于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開展泥炭地保護管理視作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11月10日,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期間,“泥炭地保護恢復研究與我國重要濕地成果發布”研討會成功召開。作為東道國系列重要活動之一,會議聚焦我國泥炭地保護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討,旨在推動我國泥炭地學的理論體系構建和泥炭地恢復技術的快速發展,服務國際履約,助力實現“雙碳”戰略。會議同步進行了濕地領域重要成果的發布與推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作為指導單位,由國家濕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林業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國際濕地研究聯盟、地球觀測組織(GEO)承辦,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250余人參加了會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鮑達明副司長出席會議并致辭。鮑達明對會議的成功召開表示了祝賀,同時高度評價了國家濕地研究中心和林業出版社近年來在泥炭地保護與恢復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認為相關工作積極推動了我國泥炭地學的理論體系構建和泥炭沼澤濕地保護恢復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林業出版社總經理李鳳波出席會議并致辭。
鮑達明副司長致辭 武海濤主持會議
學術研討階段,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王艷芬教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于子成研究員、《Wetlands》期刊主編、美國北達科達州立大學Marinus Otte教授、英國班戈大學Christian Dunn教授等專家學者聚焦泥炭地保護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問題,圍繞全球泥炭地的分布與碳動態、中國泥炭地的變化及適應性管理策略、青藏高原高寒泥炭地甲烷代謝與調控、泥炭地保護與濕地立法、泥炭地保護與恢復技術等開展了深入交流。
學術報告現場
泥炭地保護戰略研討階段由姜明主持。于子成研究員、地球觀測組織(GEO)秘書處項目官員Laurent Durieux先生、褚文博女士、東北師范大學盛連喜教授、西南林業大學田昆教授、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王學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慶華研究員等專家分別發言。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泥炭地作為珍貴的戰略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急需開展優先保護和恢復。未來需要聯合國內外優勢力量,加強數據整合與技術創新,開展全球泥炭資源調查和碳庫功能評估;開展泥炭地的分類分區保護,強化高寒、高緯凍土區等氣候變化敏感區的泥炭地保護研究;揭示不同類型泥炭地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維持機制;解析泥炭地退化過程與關鍵驅動因素,開展基于過程的泥炭地生態修復研究;堅持系統理念,開展流域尺度多因子驅動、多目標兼顧的退化泥炭地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與示范,特別關注泥炭地固碳、生物多樣性維持和水源涵養功能的恢復;提出基于自然的我國泥炭地生態修復方案,并開展長時間尺度的泥炭地修復工程效果監測評估,從而為實現我國“碳中和、碳達峰”戰略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戰略研討現場
武海濤主持了成果發布階段。發布會通過視頻展示了《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生態學透視:濕地生態學》、《濕地光影叢書》和《濕地中國科普叢書》四項重要成果的主要內容及其科學和科普價值。成果主要完成人共同進行了新書揭幕。新書系統展示了我國在濕地資源調查、濕地科學體系建設、濕地科普宣教等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為濕地保護修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重要濕地成果發布
本次會議對于加快推動我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已被CCTV、國家林草局網站、中國網、科學網、中國綠色時報、長江日報、經濟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和轉載,得到濕地保護與恢復領域專家學者、相關管理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